紅網雙峰站記者 曾江海 龔向陽 禹啟夫 朱延壽 報道
  “甘棠”的詞義解釋是:棠梨,杜梨,高大的落葉喬木,春華秋實。
  周人為了懷念周召公的德政。因召公當年曾在甘棠樹下理政,他過世後老百姓對他更加懷念,一直不忍心砍掉這棵甘棠樹,歌詠之,作《甘棠》之詩,被收入《詩經》。
  甘棠鎮,地處雙峰縣西部邊陲,與邵東、漣源毗鄰,總面積133.8平方公里,轄83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8.5萬,該鎮大力實施“五個率先”戰略,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25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6030元。
  在這個經濟並不算發達的鄉鎮里,一群平凡的甘棠人正在描繪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
  第一篇 正衣冠 洗洗澡 治治病
  從今年3月開始,該鎮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一組用激情和責任寫出來的數字:
  全鎮參加活動的有6個黨總支、111個基層黨組織,2980名共產黨員。各參學單位參學率和黨員幹部學習覆蓋率均達到了100%。
  全鎮483名幹部職工深入村組戶,共走訪農戶6700餘戶,走訪率達到85%,收集群眾意見8000餘條,解決群眾實際問題300餘件,幹部職工撰寫民情日記200餘篇,真正實現了深入基層接“地氣”,深入群眾聚“人氣”,深入實際添“生氣”,使幹部受到教育,群眾得到實惠,黨群乾群關係更加密切。
  共收集群眾意見8000餘條,經梳理779條,其中四風方面問題201條、民生方面問題288條、改革方面問題127條、黨建問題20條、其他方面143條。
  鎮村兩級民生服務中心(超市)共為群眾代辦各類事項895個,辦結率97%,群眾對各辦理單位工作態度滿意率達99%,對處理結果滿意率達100%。
  第二篇 準確把握“六點”社會大局穩定
  近年來,該鎮準確把握 “六點”,不斷夯實維穩基礎,牢固樹立幹部親民、便民、利民的良好形象,黨委政府的公信力明顯提升,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強勁發展的喜人態勢。
  
  圍繞民生需求,積極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重點抓好山鬥片區安全飲水集中供水工程、衡邵乾旱走廊綜合治理“四自模式”試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糧食豐產工程、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建設。
  從去年9月開始,鎮里以開展矛盾糾紛集中排查調處“清倉見底”專項行動為契機,組織全鎮幹部職工開展入村走訪,共發放各類調查問卷1.2萬份,組織召開案例分析會160場次,共交辦各類矛盾糾紛109起,對其中31件重大矛盾與老積案,下發了《督辦函》和《交辦函》,並分期督查考核,強化責任落實。
  不斷創新服務平臺,在83個村建立了村級“民生服務超市”,為群眾架設一條快捷、便利的“綠色通道”,為服務民生搭建嶄新平臺。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三年來,校安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800萬元,改造C、D級危房8500平方米。鎮財政和村級共投入近820萬元,用於城鄉環境整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320萬元,配套和完善了集鎮區公路砼化、下水道改造等工程;投入220萬元的城區示範街改造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進一步提升了全鎮人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第三篇 新舉措激發新活力大投入推動大跨越
  近年來,該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全面推行“四分模式”,城鄉面貌大為改觀。
  開展衛生文明勸導,對集鎮區和中心村所有門店均落實了一名鎮幹部為衛生文明勸導責任人,幹部定期進組入戶向村民宣傳衛生知識,規範村民行為。合理劃定保潔範圍。將各村衛生區劃分為村級公共區和農戶責任區。按要求落實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的“三包”責任。
  
  為實現日常保潔常態化,甘棠城區成立了專業的保潔隊伍,各村均聘用了一名以上的保潔員,所有保潔員經過“篩選、聘任、培訓”實行正式上崗,鎮財政投入專項經費,對全鎮106名保潔員按要求全部配備了“七子”(一輛車子、一把鏟子、一把鉗子、一把掃子、一件褂子、一頂帽子、一個袋子),同時加強了對保潔員的考核管理,制訂了《村級保潔員管理考核細則》,做到保潔員工資與去留和工作實績直接掛鉤,使保潔工作步入了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在甘棠鎮轄區內的公路上,隨處可見穿著“黃馬褂”的保潔員在清掃著垃圾,這支“農村美容師”隊伍,正成長為甘棠城鄉環境整建工作強大的新生力量。
  第四篇 校安工程大建設教育事業大發展
  該鎮共有中小學校28所,在校學生9000餘人,是全縣學生最多的鄉鎮之一。三年前,校舍D級危房11051㎡,C級危房11949㎡,不少學校校舍千瘡百孔,破爛不堪;8所學校沒有圍牆和校門;部分學校場地狹小,無法開展正常的課間活動……。
  該鎮黨政一班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立即著手行動。他們科學制訂了《校安工程規劃實施方案》,明確了3年內的改造任務,提出了年度建設目標。建立了學校校舍安全建設“一幫一”制度,每個班子成員掛點聯繫一所學校,每月至少利用一天時間深入學校指導、協調校安工程建設。
  拓展籌資渠道,爭取外援資金。上廣州、赴上海,東奔西跑,千方百計,築巢引鳳,爭取愛心團隊援建資金。如東莞展能集團LP24團隊2011年舉行“情系教育,愛灑山區”活動,為山鬥合心小學捐資93萬元,捐贈電腦等物價值60多萬元,香港雁心樂幼基金會捐助援建資金近35萬元,香港軒轅基金捐款16萬元。併成立校友會,組織愛心人士“情系家鄉教育”捐款活動,三年來,歐陽果中、郭仁松等共融資502萬元用於學校建設。
  
  今天,不管走進哪所學校,處處是漂亮的校園,嶄新的教學樓,寬闊的操場,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凳,齊備的功能室,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全鎮教師樂教愛崗,廣大學生樂學尚學蔚然成風,教學質量跨入了全縣的先進行列。
  第五篇 民生服務小超市社會管理大創新
  該鎮在全縣率先建立鎮民生服務中心,並逐步拓展服務範圍,建立了83個村級民生服務“連鎖超市”。
  
  村民通過“民生服務超市”平臺,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而“無償代理”也極大地縮短辦理時間,更為群眾節約了大量的“辦事成本”。“黨員365先鋒崗”通過“民生服務超市”這一有效載體,率先將公共服務職能延伸到了最基層。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村級民生服務超市共為群眾服務和代理的各類事項達到4000多項,為群眾節約開支近5萬元。隨著便民服務工作的進一步深化,一家家村級民生服務超市,成為連接基層百姓和政府的快速通道,不僅讓百姓感到舒心滿意,更使紛繁複雜的農村社會管理逐漸變得清晰有序。
  第六篇 衡邵乾旱治理項目首創“四自”模式
  
  該鎮地處衡邵乾旱走廊腹地,是全省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2012、2013年該鎮按照省、市、縣發改部門的統一安排,在全省率先開展衡邵乾旱治理項目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建管模式試點,成效顯著。
  
  2013年6月,鎮里組成乾旱治理項目驗收小組,採取“聽、看、查”等方式,對全鎮2012年度乾旱治理項目進行了驗收。所有工程全部合格,甚至有1/3的工程達到優良標準,得到省、市發改及水利等部門領導專家的一致贊揚。
  從初期運行的情況看,項目的建成,解決了5個村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抗旱問題。增加蓄水量5000多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200畝,改善灌溉面積4000餘畝,增加早稻面積300畝,特別是經受住了2013年曆史罕見旱災考驗,取得了大災之年無大損的良好效果。楊倉村2013年3處電排投入運行後效果突出,全村及周邊供水範圍內600畝水稻沒有乾死一蔸禾。
  第七篇 長沖坪村 “黨員365先鋒崗” 聚民心
  
  長沖坪村黨支部共有黨員30人。2012年以來,該村積極開展“黨員365先鋒崗”活動,堅持將推動發展、服務民生、提升村民幸福指數作為“黨員365先鋒崗”的直接指向、根本要求和終極目標,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兩年來,“黨員365先鋒崗”已經成為該村創建服務型黨組織活動的有效載體和主打品牌,取得良好的效果。
  
  全村安裝太陽能路燈60餘盞,硬化組公路2000米,全村全部實現了改水改廁,200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廣場和體育健身場所正在投資建設中,預計年底全面竣工。如今,該村乾凈的水泥公路、嶄新的太陽能路燈、整潔的村容入目怡然;純樸的村民在綠油油的田野上播灑汗水、在漂亮的民居裡品嘗幸福、在寬闊的廣場上踏歌起舞,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生態之美,詩畫之韻,和諧幸福的美好新農村。
  長沖坪村“黨員365先鋒崗”活動深得該村廣大村民的普遍稱贊,先後被《湖南日報》、《婁底日報》、《婁底晚報》、婁底公共頻道等新聞媒體進行報道,該村連續兩年被縣評為“五好村黨支部”和“文明村”,被市、縣評為“衛生村”,被市評為“巾幗示範村”。該村女支書戴偉香同志被評為市“十佳村幹部”,其先進事跡在市電視臺《我是共產黨人》欄目中進行專題報道。
  第八篇 關註弱勢群體,五保戶居者有其屋
  
  五保戶作為弱勢群體在農村亟待關註。他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日常照料依然缺位,精神生活普遍貧乏,權益保障容易被忽視,居住條件堪憂,該鎮有96戶的房屋急需得到修建,還有69戶的住房需要維修。鎮敬老院也正在興建中。
  該鎮從5月23起到6月13日對全鎮83個村的五保戶入戶走訪、查看,對農村五保戶的生產生活以及住房進行了詳細調查。針對96戶需要進行住房改造的,實行分期分批改造。第一期,2014年7月到11月底,共計改建25戶。第二期,2015年5月到10月改建40戶。第三期,2016年5月到10月改建31戶。每戶基本按照“一室一廚一衛”、不低於3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要求建設,具體由村委會組織監督實施。籌資方式按“五三二”進行,即政府出資50%,1.5萬元,村募捐30%,9000元,本人或其親屬出資20%,6000元。
  截至目前,已開工建設25戶,2014年10月10日前已完工15戶,其餘10戶在11月底前可完工。
  第九篇 奶奶送孫7年整愛心灑滿鄉村路
  在該鎮寧家村六組,人們傳頌著奶奶堅持七年接送殘疾孫女上學的感人故事。
  今年13歲的鄧青,出生時尾椎處長了一個雞蛋大的肉瘤,被人視為怪物,醫院講要做好這個手術需要很多錢,有人建議小鄧青的父母放棄這個孩子,但鄧青的奶奶朱玉香堅持要將這個女孩帶活,並讓她長大成人。
  幾年後,經過上海一家醫院的手術,小鄧青的肉瘤被切除,但落下了雙下肢變形的後遺症,從腰部以下肌肉萎縮,不能行走,長年卧床。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照料小鄧青的擔子都落在朱玉香肩上,除了家務,朱玉香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花在孫女身上。
  小鄧青六歲開始上幼兒班到如今上初一,整整七年,都是朱玉香接送孫女上學。孫女先後換了兩個學校,路途都在四至五公里,朱玉香每天用手推車早上送,下午接,無論颳風下雨,一步一步艱難地前行,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
  隨著年齡的增大,朱玉香感到體力有些吃不消了,於是,三年前她買了一輛三輪電動車。如今,62歲的朱玉香最大的心愿是有好的醫院能冶好孫女的腿,讓她長大後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讓我們祝願這個甘棠好人好夢成真,祝福這對甘棠祖孫幸福快樂!  (原標題:走基層系列報道:春華秋實訪甘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y39iyqg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